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主体 >  生产制造物流

借“三南”优势推进制造业国际合作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2-10-11 浏览数:2

北部湾经济区推进建成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快打造中国-东盟加工制造基地。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入到零关税的时代,为加强中国与东盟在制造业领域的国际合作注入了强劲活力和开辟了广阔空间。

广西社会科学院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研究岗位特聘专家杨亚非、助理研究员陈禹静认为,借助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良好发展契机,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连接中国“三南”(即西南、华南、中南地区)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主要枢纽和桥头堡,依托我国在制造业行业中的优势,推进我国“三南”与东盟的制造业国际合作,实现经济区与东盟制造业的对接,加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和生产网络,对推进中国与东盟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打造加工制造基地优势显著

在打造中国-东盟加工制造基地过程中,北部湾经济区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制造业合作环境日益优良。北部湾经济区充分利用其作为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的独特区位优势,主动地参与多区域合作,为中国“三南”地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交通、物流和经贸等多方面服务;凭借近年来在促进产业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区域内规划布局并加快建设了石化、电力、冶金、电子信息、林浆纸、有色金属、食品、物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构建辐射东盟的产业群和产业链,为双方开展产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自贸区如期建成的机遇,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快了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进程,构建了连接东盟和周边省份的立体交通网络,各种促进产业合作机制化的双边和多边协议制度建设正抓紧完善,在促进跨境经济合作和保税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此外,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平台和纽带功能不断被强化,区内外、国内外客商在这一建设热土上正愈来愈享受到人员进出便捷化、货物进出便捷化、金融结算便捷化、信息获取便捷化、航运物流便捷化等优质服务带来的商机,这些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其次,制造业合作技术日渐提高。纵观中国和东盟整体的制造业结构和发展水平虽有相似性,但东盟许多国家工业基础仍还相对薄弱,亟需引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双方之间制造业产业呈现竞争性和互补性共存的局面。一是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工业力量较为雄厚,并掌握着一定的尖端技术,拥有多层次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这就使得中国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盟单一国家工业技术结构和资源利用上呈现有较强的互补性。借助国内先进的工业技术资源,尤其是周边“三南”的技术优势,由此奠定了北部湾经济区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二是“十一五”以来,随着由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组成的“两区一带”战略的推进,通过三大经济板块的互补、叠加效应,北部湾经济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速,承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逐渐加快。同时,紧扣经济结构调整,广西制造业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上规模、促融合、提质量、增效益”十八字方针,使该区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型升级,如在钢铁、汽车、有色金属、造纸、食品、化工等制造业技术领域相对东盟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进行这些制造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制造业合作平台建设日趋完善。为推进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加工制造基地建设,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打造了11个重点产业园区。各重点产业园区围绕千亿元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规划布局,正加快园区项目建设推进力度,进一步加速了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加快建成以钦州、北海石化项目为重点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以防城港钢铁项目为龙头的区域性现代化钢铁城建设正加快推进;以北海、南宁电子为主导的北部湾“硅谷”,以南宁、钦州、凭祥和北海等为重点的面向中国西南和东盟的功能强大的保税物流体系日益完善;在防城港打造全国最大的磷酸生产出口基地等等,区域产业集群特征已初显。以贸促工,以工带贸,贸工联动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制造业合作的格局和机制正在形成。

上一篇:制造业经济企稳趋于明显 下一篇:钢材白菜价敲响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