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枢纽 >  物流中心

河南推进交通枢纽建设 打造全国现代物流中心 来源:中国公路网 发布时间:2012-11-09 浏览数:4

河南加速推进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公路港枢纽等建设 。

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形象呼之欲出

11月2日,一则郑徐(郑州-徐州)高铁招标公告,显示郑徐高铁建设进入快车道,给出的时间表是:“2012年12月开工”。

郑徐高铁开建的标志意义在于,郑州作为中国铁路的“双十字”(高速铁路、铁路)枢纽地位,雏形已现。此前郑武高铁已于9月28日开通运行。

郑州铁路枢纽渐趋成形,公路港枢纽建设正加紧推进。眼下,郑州正依托全国第一位的高速公路优势,强化与天津、连云港、阿拉山口等口岸合作,实现内陆口岸的直接通关。

年内,总投资136.4亿元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将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郑州打造航空枢纽的力道与努力,可见一斑。

集航空、铁路和公路港三大交通枢纽建设于一身,河南借道区位优势,打造全国现代物流中心的梦想成行。

“全国现代物流中心的提出,是河南多年发展交通产业一个集大成的成果,它本身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标。”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

投资交通,成为河南拉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发展现代物流业,又成为开拓区位经济的一大亮点,一举两得,河南做强全国交通枢纽中心,显然,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投资乘数效应。

不过,当打通了交通的所有关节之时,河南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如何克服经济发展中便捷交通要素的虹吸效应,应该成为政府思考的问题。

“铁、公、机”交通枢纽渐成

11月2日,一则“新建郑州至徐州铁路客运专线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资格预审公告(代招标公告)”的消息,向公众告知了郑徐高铁纳入了建设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中,“2012年12月开工” 的承诺给出了郑徐高铁建设已紧锣密鼓的讯息。

郑徐高铁开建,对于河南交通来说,算得上一件“重量级”的事情,不唯其高达400多亿元的投资,更在于其将成就郑州中国高铁第一个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

此前,9月28日,郑武高铁(京广高铁一部分)开通运行。再往前,2010年1月28日,郑西高铁(与郑徐高铁,均为徐兰高铁一部分)运行。

郑州能够最早实现中国第一个高铁“十字架”交通枢纽地位,是河南抢抓交通建设机遇的结果。

郑州铁路局一位人士向记者介绍,早在2008年,河南就与铁道部签订了《加快河南铁路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推进河南境内铁路“五纵五横”建设的同时,要实现在京广、陇海铁路“十字架”枢纽基础之上,推进京广与徐兰高铁高运专线建设,让郑州成为中国铁路交通上的“双十字”交会之地。

高铁对于郑州意义在哪里?以郑州为中心,以5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覆盖了3.5亿人口,以7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覆盖了7.2亿人口。这两个圆,都在两小时高铁交通圈的覆盖之下。

冯德显认为,随着郑西高铁和郑武高铁的相继投运,河南已经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南北一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和东西半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这将加速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的形成。 铁路枢纽将成之时,高速公路网络早已多年成为全国之冠。

资料显示,目前,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96公里,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干线公路1.79万公里,农村公路22.3万公里,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为支线、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交通网络。

更宏大的规划是,到2015年,形成以6600公里高速公路为骨干、2.7万公里干线公路为支撑、25万公里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依托这一发达的公路网络优势,河南加紧打造公路港枢纽,建设具有口岸功能的公路港枢纽,眼下,正强化与天津、青岛、连云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口岸合作,以实现内陆口岸直接通关,打造东连西接的内陆“无水港”。

航空枢纽建设也正同步迈进。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年内,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将启动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36.4亿元,工程按满足2020年旅客年吞吐量29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的目标。

全国现代物流中心的愿景

河南加大力度建设三大交通枢纽,目标就在全国现代物流中心,理应说,全国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内容肯定不止于交通资源配置,但是,交通便捷肯定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

那么,目前,河南公路、铁路与航空物流现状如何呢? 来自2011年的数据显示,河南省全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8.4亿人、旅客周转量1211.2亿人公里、货运量22.0亿吨、货物周转量5949亿吨公里。

铁路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省境内的社会周转量中,约31%的货物周转量、41%的旅客周转量都由铁路完成。

航空运输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已经开通90条航线,通航国内外67个城市,开通4条国际货运航线,年货运量在10万吨左右。

在三大交通物流运输中,航空物流仍然存在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正是河南抢抓机遇建设航空枢纽的原因。

对此,河南运筹帷幄已有时。 今年2月,河南省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签署《关于加快河南省民航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协议》核心内容提出,国家民用航空局将支持河南规划建设以郑州机场为核心的航空大都市建设,努力将郑州机场建设成为重要的国内航空枢纽,建设航空产业链完整、航空经济发达的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 又是,河南打造航空港区的宏图出笼,航空枢纽的建设也浮出了水面。 之前,郑州为此铺垫诸多产业与行政资源配置。2010年9月,郑州富士康项目在此地奠基开工;

2011年4月,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在此地成立等。

“此时,河南建设郑州航空港区,有其必然性。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抓手与平台,如何在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的基础之上,培育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郑州航空港区的规划建设,正是发挥河南比较优势最具潜力的综合性增长支点。”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分析。眼下,郑州航空港区的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巨大的发展想像空间已被打开。

据介绍,郑州航空港区将力争通过3~5年发展,使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的地位基本确立,通过10年左右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经济示范区,基本形成国际货运集散中心,基本建成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

交通投资的乘数效应

建设三大交通枢纽,对于河南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还有其本身就是驱动河南GDP增长的动力,因为交通投资的乘数效应相当可观。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河南在公路建设上的投资额达2000亿元。铁路建设上,投资密度更高,仅郑徐高铁的投资额就高达400多亿元。新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等。

可以说,交通投资已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抓手。交通投资能够创造新的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就是其依附于交通资源的新兴产业。

交通投资的乘数效应体现在,相关分析显示,每1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带动全社会3亿元的关联投资。交通投资带动的产业包括冶金、建材、装备制造、机械加工、能源、建筑等一大批产业。

就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上来看,其投资的乘数效应相当清晰。看好中原地区的航空物流市场,UPS、俄罗斯空桥等空运巨头抢先进驻郑州机场。

随着富士康的到来,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迅猛布局。有来自香港、台湾、深圳、东莞、昆山、苏州等地近百家配套企业落户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及周边的中牟、新郑等地,其带动了100多个产业、40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

看到商机的还有地产商们

航空港区建设已吸引大量的物流与人流,也必将拉动商贸业的发展。媒体报道显示,目前已有天祥置业开发蓝翔花园、诚创置业开发豫康新城、裕鸿置业布点四港联动大道、坤和鑫宇建设沃金商业广场、郑州富港置业推出“港城793”等住宅、商业地产的布局。

冯德显分析,区位优势是河南发展经济最大的资源禀赋之一,区位经济也是河南眼下必须要走的发展之路,建设交通大枢纽,就是挖掘区位价值最理想的手段。在新型服务业落后,新型工业化仍在加速追赶的阶段,投资交通仍然是河南驱动经济发展的优先选项。毕竟,其投资的乘数效应明显,带动能力强。

“虹吸效应”的挑战 当河南倾力打造三大交通枢纽,并为河南人所骄傲之时,还应当看到当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消除之后,其带来了机遇,也会带来“虹吸效应”的挑战。

比如,郑州成为中国铁路建设上的“双十字架”枢纽之时,高铁把中原经济区与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环渤海地区、武汉城市圈、珠三角地区实现了两小时快速连接之时,不仅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促进国家北部、中部、南部区域协调发展,而且又让郑州实现了与京沪、京哈、陇海、沪昆等快速客运通道相衔接,成为覆盖全国的铁路快速客运网的主骨架之一。

在如此便捷的交通流面前,郑州大学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铁的价值在于均衡地加强了各城市的副中心功能,使之具有更大的替代性。” 而这种替代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学上的“虹吸效应”。

“虹吸现象”是个物理学名词,指引力和位能差造成的水单向流动现象。这种现象在实现城际之间的交通便捷化之后同样出现在资本流动上。因为伴随着飞驰的列车,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发展要素将因城市间的发展梯度落差,产生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单向转移的“虹吸效应”。

这与资本的特性有关,逐利是其属性。因为,与资本相联系的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向经济高地聚集。

比如,在高铁拉近的苏南地区与上海之间距离的同时,苏南经济“空心化”现象正由忧虑变成现实。据了解,前几年将制造业向外地大举转移的苏南,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之时,高铁把上海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拉到了“家门口”,出现了苏南企业转移上海的现象。

上海对苏南的“虹吸效应”会不会发生在上海与其他城市之间?想来,这一问题并不难回答。关键的还是在于做好交通“硬件建设”的同时,“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职能转换,服务能力建设,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做好"软功课",在吸引外地资本的同时,也能留住本地资本。”上述专家建言。

上一篇:宿州投资10亿建设37万平米冷库物流中心 下一篇:西部现代物流港 建成后将突破1000亿